close

 什麼是「癮」?醫學診斷上,要構成所謂的「癮」,自然必須符合若干要項,才能稱之。

 但拋開專業診斷不談,所謂的「癮」,白話地講,就是「當想做但做不了時,會感到很難受,甚至會因此而抓狂、歇斯底里、極度焦慮…」。

 例如,時下很多父母很擔心孩子是不是已經有網路成癮問題。因為,父母親發現到,孩子什麼都不想做,只是窩在房間裡上網、玩遊戲…,叫吃飯也不吃,甚至功課因此一落千丈。再繼續叮嚀時,孩子還流露不耐、甚至惡言相向,讓做父母的也很挫折與煎熬。

 「成癮」本身,其來有自,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。

 Youtube有部影片,演講者就在談,要治療成癮問題,不是靠藥物,而是靠關係的連結。

 演講者提到,很多人動過大手術,為了止痛,不得不用上大量的嗎啡,但這些人出院後,並沒有因此而染上毒癮,原因無他,因為他們擁有好的人際關係品質,包括家庭關係、親子關係、同儕關係…等。

 所謂好的關係品質,就是「好的連結」。

 根據過去接觸很多藥物成癮者的經驗發現,成癮者的生活經驗裡,常常因為缺乏與親人之間好的、有品質的關係連結,以致於無從說出所經歷到許多的挫折、空虛、孤獨、悲傷…。

 此時,如果身邊有人用藥,對方又表現出跟當事人靠近、傳遞同理與支持,就很容易因為「同溫層」帶來的被接納感,而也開始用起了藥物,久而久之,就陷入了癮頭而難以自拔。

 相反地,這些因用藥而服刑的朋友們,如果服刑期滿後獲家人的接納,與之重新建立有情感的連結,就會成了當事人不再用藥,很重要的力量,並得以因此而切斷原有用藥時不合宜的人際關係。

 孩子的網路成癮也是如此。

 孩子迷上網路,這是外在的行為層次。大人很容易因為這樣的行為,而急於糾正或制止。但孩子的行為本身,一定有他的意義。

 前陣子和老朋友相聚,朋友就提到孩子的網路成癮,聊著聊著,發現到,朋友孩子在課業上有很深的挫折感。

 聽著朋友談孩子,我就在想,孩子的這個挫折感,可能正說著他很多的內心話:「我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」、「我很難過」、「我覺得好丟臉」、「我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」、「我將來會不會就這樣完蛋了」…。

 現實世界裡得不到的成就感與認可,在網路世界裡,卻可能因為透過一些遊戲,與另一頭同儕的互動競技過程中,找到了成就感、得到來自於同溫層的接納、同理與肯定,那是一份關係的連結,即便大人覺得那個連結不好,但卻是孩子所需要的。

 曾經有人針對關係,提出「存款」理論。

 在親子關係裡,好的陪伴、引導與溝通,就是在我們和孩子的關係戶頭裡存款。存款夠多,就不用擔心偶而的衝突與爭執(所謂的提款)。

 但是,如果平常就很少與孩子互動或少陪伴(很少存款),卻常常糾正孩子的行為而引發爭執或冷戰(提款)。那麼,有一天,關係戶頭變成了赤字,孩子可能就會尋求他自己的同溫層了。

 那天朋友談起,孩子都已經是高中生了,怎麼辦?

 我說,也許,試試看,跟孩子聊聊,聊他想在網路世界裡滿足什麼?他在網路世界裡的心情?他怎麼看自己所投入的網路遊戲?

 也就是說,與其一味地禁止,不如像朋友般地讓自己帶著好奇,去了解孩子在網路世界的樣貌?

 我甚至鼓勵朋友,不妨讓孩子教他怎麼玩網路遊戲?之所以會這樣建議,無非也是想要讓朋友多多創造與孩子間的連結關係。

 從引導孩子表達出的訊息,可以幫助我們較清楚孩子的內心世界,尤其是,在現實世界裡可能有的失落、空虛、挫折、沮喪…。

 然而,畢竟朋友工作一向很忙,在孩子還小時,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孩子,如今,孩子都大了,要再重新建立彼此關係的連結,是需要時間的,需要更多的耐性。

 但我依然相信,改變永遠是有可能的。

(圖片取自網路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elson. 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